走近冬奧 | 點燃中國冰雪夢——中國首位冬季運動世界冠軍羅致煥見證“中國速度”
新華社哈爾濱1月20日電(記者林德韌、鄒大鵬、王君寶)一襲征衣,近一甲子。左右胸口,繡著兩個黃色繁體大字——“中國”,正中間上方的碩大國徽熠熠生輝,歲月在這件深紅色領獎服上留下了紋理卻不染點滴灰塵。羅致煥那雙不停摩挲這件寶貝的雙手,仿佛要在時光中刻錄中國人第一次風馳電掣沖上冬季運動世界冠軍領獎臺的高光時刻。
羅致煥是誰?他是中國冰雪運動的“破冰人”,見證了“中國速度”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全過程。眼前這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冰雪圖鑒”,在北京冬奧會前徐徐展開,那些曾經的汗水、血水與拼搏,那些曾經的冷眼、嘲笑與驚詫,都在歷史的溝壑中,見證著新的超越。
一鳴驚人,為中國冬季運動實現“零的突破”
2分09秒2,羅致煥至今還記得這個成績。1963年2月24日,日本長野,他在第57屆世界男子速滑錦標賽上,以這個成績創造了當時1500米的世界紀錄,成為第一個獲得冬季項目世界冠軍的中國選手。
羅致煥的紅色領獎服成了當天最炫目的風景,在金牌掛在他胸前的那一刻,中國告別了沒有冬季項目世界冠軍的歷史。他的名字,也永遠被鐫刻在了中國體育的史冊上。
翻閱1963年的新華社“中國體育大事記”,第一件就是此事。這一年的體育大事,還有莊則棟在布拉格的第二十七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獲得男子單打冠軍等,而羅致煥這枚金牌激起的漣漪,卻獨特而深遠。
當時,羅致煥一行13人組成的中國代表團,由時任黑龍江省體委副主任萬思元帶隊。輾轉抵達長野時,運動員村尚未開放,中國隊住在一個小旅店里。那時的中國很少派運動員參加國際大賽,一些反動勢力甚至揚言要綁架赴日參賽的大陸選手。
華僑行動起來了,為防止有人下毒,他們一日三餐給中國運動員送飯;中國運動員住進運動員村之前,近百名華僑人手一根木棍,將小旅店圍了一圈,在冰天雪地里,一宿一宿地守著。
萬思元,一位曾經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軍人,大賽前夜給運動員開動員會,講新中國浴火誕生的艱難,運動員聽得一個個淚流滿面、血脈僨張,“豁出命來,在冰上拼死了也要爭取好成績!”
拼了!羅致煥記得,沖過終點線后,體力嚴重透支,加上身體不適,他咳出的唾沫里已滲著鮮血。當他在冠軍領獎臺上高舉雙臂時,手持五星紅旗的華僑沸騰了,熱淚長流,一邊哭,一邊把鮮花拋向中國運動員。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選手亮相國際賽場,其意義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羅致煥還記得,參加比賽前中國代表團遭遇的種種磨難:起飛前2小時還沒有辦好簽證、在日本無法上冰訓練、賽前很多外國人嘲諷說“‘東亞病夫’的運動員怎么會取得好成績呢”……
但羅致煥做到了。
“當年我穿這個衣服領獎,國徽是絨布縫上去的,這件衣服是個寶貝了,對我、對中國滑冰界都是,上哪兒都找不到第二件。”羅致煥自豪地說,在那個中國競技體育依然很弱小的年代,運動員拼了命地訓練,為的就是能擊碎那些懷疑的目光,證明中國人能行!
永久遺憾,無緣冬奧競技場
羅致煥的榮耀,不只屬于他一個人,也屬于那個時代,凝結著包括隊友王金玉等無數運動員的拼搏和中華兒女對世界舞臺的熱切期盼。
新中國成立前,連年的戰亂讓體育活動幾乎陷入停滯,冬季運動更是“冰封”。新中國成立改變了這一切,20世紀50年代,黑龍江省多地開始建立自己的速滑隊、冰球隊,隨著冰雪運動的開展,競技水平也逐步提高,產生了一批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運動員,羅致煥就是其中之一。
那個年代,訓練條件的艱苦程度超乎想象。為了提前上冰,運動員們“找冷”,哪冷就往哪去。羅致煥記得當年黑河冷得早,整個隊伍就坐慢火車,從哈爾濱到北安,再從北安坐大卡車到黑河,雖然沒出黑龍江省,但全程要經歷50多個小時。“我們自己帶著行李卷,大卡車沒頂篷,凍得人都木了。”羅致煥回憶說。
當年的速滑運動員,首先得是個“游泳健將”,才能自救。雖然有些地方冰凍得早,但凍得不實,容易出危險。運動員們在野外冰上訓練,一不小心就會摔進水里,凍傷是常有的事。
在浮著冰塊的臭水坑里“泡澡”是啥感覺?羅致煥有著深刻的體會:“有一次在海拉爾,也掉進過水里,是存放污水的那種水坑,又臭又冷。”
在東北極寒之地,不僅要與自己競爭,還要與天氣抗爭。數九嚴寒,羅致煥和隊友們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室外,一圈一圈地滑,用不上10分鐘,鼻涕就凍成冰棍兒、眼睫毛凍在一起,只能先回屋暖和一會兒。有時滑得時間長了,腳都凍成了硬邦邦的白色。“凍成這樣不能用熱水,得先用雪搓,然后再穿上冰鞋,再滑。”他說。
即便挨凍,能進行有冰訓練,對運動員們來說總歸是幸福的,最愁的是夏天沒有冰的日子,這對如今習慣了在夏日炎炎中感受冰場愜意的人們來說,是很難想象的。
羅致煥回憶,沒冰滑時就改騎自行車訓練,一騎就是100公里,然后還要長跑17公里回家。“當時沒有現在這樣科學的訓練條件和理念,一切都只能摸索著來。”他說。
這樣日復一日的訓練,磨煉出了中國運動員鋼鐵般的意志和世界級的水平。以他們的實力,原本有可能參加冬奧會,但因為當時的歷史條件,中國當時還不是國際奧委會成員,因此,羅致煥這批運動員在自己運動生涯的黃金年齡錯過了寶貴的機會。
一腔熱忱、一身絕藝、一聲嘆息,他們錯過了最美綻放。1965年,羅致煥退役,登上冬奧會賽場的夢想,化成畢生遺憾。
經歷風雨,與中國冰雪運動共成長
我的冰刀,我的祖國,時刻激蕩在冰雪健兒心中!
退役后,羅致煥在國家隊、黑龍江省隊當上了速滑教練,帶出了楊春媛、王秀玉等一批優秀選手。離開黑龍江省隊后,羅致煥對冰雪運動依然鐘情,他培育的幼苗受到了各運動隊的青睞。
1994年,羅致煥被評為“中國體壇45英杰”。也是在那一年的挪威利勒哈默爾冬奧會上,他終于以教練員的身份第一次走進冬奧會。在那屆冬奧會上,中國女子速滑運動員葉喬波與冬奧金牌擦肩而過,在現場的羅致煥扼腕嘆息。
1997年年末,56歲的羅致煥得了心肌梗死,經醫院努力被搶救過來。因為在冬季項目上的突出貢獻,羅致煥被選為1998年長野冬奧會的火炬手。由于身體原因,大家勸他不要去日本了,他的信念卻十分堅定:“我必須得去!一是那里是我拿世界冠軍的地方,現在還有刻著我名字的紀念碑;二是我從來沒有參加過冬奧會比賽,傳遞火炬也是最直接的參與吧。”
如今,在長野輕井澤高山冰場旁的山坡上,依然豎立著包括羅致煥在內的10位冠軍得主的紀念碑,這里,刻下了中國冬季運動歷史上的重要一筆。然而,遺憾的是,在1998年冬奧會上,中國軍團拿到6枚銀牌,一次次與金牌失之交臂。
2002年,中國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終于由楊揚在鹽湖城冬奧會上完成。2014年,張虹在索契拿到中國首枚冬奧會速度滑冰金牌。
跨越半個世紀,從被擋在冬奧會大門之外到拿到冬奧會金牌,羅致煥以不同的身份見證了中國冰雪運動由弱變強的歷史進程。
當提到張虹索契冬奧會奪冠時,羅致煥言語中透出速度滑冰人深深的驕傲:“張虹是突破,在電視上看她狀態很好,我都激動得掉眼淚,滑得太漂亮了,這是幾代人的努力啊,出現個這樣的冠軍。張虹是個英雄,鼓舞了速滑界,證明了我們有能力拿冬奧冠軍。”
精神傳承,中國冰雪運動不滅的火炬
時過境遷,羅致煥當年的成績早已被一次次超越,甚至很多女運動員都比他當年滑得快,羅致煥說,自己看到這個很高興,反映了我國速滑運動的進步。
從普通農家子弟到世界冠軍,羅致煥說自己有不悔,更有感恩。生長在黑龍江省農村的他16歲接觸滑冰時,還只能用兩根鞋帶兒把光禿禿的冰刀綁在腳上滑行,而現在,孩子們從小就可以穿上舒適的冰刀鞋、漂亮的滑冰服,戴上專業的護具進行訓練了。
“現在運動員的訓練條件,無論是硬件軟件都更好、更科學,設施、營養條件、身體素質、訓練技術、科技輔助,與過去天差地別,我相信這些孩子中有一個人肯定會破世界紀錄、拿世界冠軍。”羅致煥說。
從羅致煥拿到第一塊世錦賽金牌到今天,已近六十年,中國冰雪運動的發展正飛速向前。
羅致煥當運動員時,隊伍在到處找冰滑,而現在,冰場越來越多地成為“標配”。據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全國已建成超過1000個滑冰場,孩子們再也不用跋山涉水,而是在家門口就能滑冰了;當年,羅致煥出行一次要輾轉奔波數日,而現在,國內四通八達的高鐵大大壓縮了人們在路上的時間;當年,滑冰還只是北方少數少年的愛好和夢想,而現在,冰雪運動在大江南北全面開花,截至2021年10月,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已達3.46億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近一甲子,滄海桑田,羅致煥穿越的這段歲月,每一步都見證著歷史,見證著冰雪運動前進的軌跡,見證著中華民族昂首邁向世界舞臺中央的腳步。
談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羅致煥希望中國運動員能夠有所突破。從長野冬奧會,到北京奧運會,羅致煥當過很多次火炬手。在1998年的長野,他紀念了自己輝煌的過去,在2008年的北京,他見證了億萬中國人夢想的實現,在那一年,他曾說:“中國選手已經實現了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我們相信,冬奧會的圣火有一天也會在中國大地上點燃。”
如今,這個中國“冰雪夢”就在身邊。“我堅信會在中國舉辦,但沒想到是這么快的速度,這就是奮進的中國帶給世界的奇跡和答案。”他說。
如今,日子好了,羅致煥也老了。但即便81歲高齡,他依然會抽空去黑龍江省冰上基地看望小隊員,指導他們滑冰。
羅致煥家里擺滿了曾經獲得的獎牌,以及比賽時的老照片。往事歷歷在目,憶至動情處,羅致煥淚眼婆娑。“希望我能在現場看冬奧會,給孩子們加油!”羅致煥說,期待著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隊能夠取得好成績,期待一代又一代的娃娃們茁壯成長,踔厲奮發不負歷史和時代。
世界期待中國,中國做好了準備!羅致煥輕撫著深紅色的領獎服,凝視著過去的艱辛與榮光,凝視著點燃的“中國冰雪夢”,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熱與光,那是一起向未來的呼喚與期盼……